一、信用
1. 信用的定义与本质
- 有条件的借贷行为——以还本和付息为条件
- 特殊的价值运动——商品让渡与货币让渡在时间、空间上不统一,没有进行等价交换,只有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 债权债务关系——体现了一种现代经济关系
2. 信用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1) 信用的构成要素
- 信用主体
- 信用客体
- 信用内容
- 信用工具
- 信用条件
(2) 信用的特征
- 暂时性:使用权转移,所有权未转移。
- 偿还性:不同于捐赠,需要偿还。
- 收益性:以利息的形式得到价值补偿,形成债权人的收益。
- 风险性:债权人承受本金和利息不能收回,或不能全部收回的风险。
3.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1)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2)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信用的积极作用
- 扩大了投资规模
- 提高了消费总效用
- 节省流通费用和流通时间
- 促进了社会资金利润率的平均化
信用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 信用风险
- 经济泡沫
二、现代信用形式
1. 商业信用的含义、特征及优缺点
2. 银行信用的含义、特征及优缺点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比较
3. 国家信用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4. 消费信用的含义、形式、特点、作用
5. 民间信用的含义、特点、作用
6. 国际信用的含义
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
- 出口信贷
- 国际商业银行贷款
- 政府贷款
-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 国际资本市场贷款
- 国外直接投资
三、信用风险与危机
1. 信用风险
授信者在信用活动中提供信用的本金与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程度。
2. 信用危机
信用过度扩张,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动荡,进而影响信用体系的信誉,导致其各环节发生崩溃的现象。
银行自身过度增加信用和信用管理不善,个别银行发生支付困难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发生危机的情况;经济危机而导致信用危机,
当信用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企业因资金周转不灵难以偿还债务,导致信用崩溃。
3. 信用危机表现
(1) 银行信用危机
- 存款人从银行大量提取存款。
- 银行资金呆滞。
- 大批借款人破产导致强制性清理部分银行信用。
- 借贷资金极其缺乏和利率急剧提高。
- 大批银行相继倒闭。
(2) 证券市场危机
- 有价证券行市急剧跌落。
- 有价证券发行量锐减。
(3) 货币流通危机
- 出现货币饥荒,大量存款变现困难。
- 对黄金的需求激增。
4. 信用风险的类型
违约风险: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不履行债务契约的风险。借款人经营风险越大,信用风险越大,风险的高低与收益高低正相关。
市场风险:利率波动造成证券价格下跌的风险。市场利率上涨导致债券价格下跌。期限长,对利率波动敏感,市场风险越大。
收入风险: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的风险。
购买力风险:未预期的高通胀所带来的风险。实际通胀率高于预期,无论是获得利息还是收回本金时所具有的购买力都会低于最初投资时预期。
5. 避免风险的原则
对称原则。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无论资产还是负债都要有适当的期限构成。
资产分散原则。投资时,应注意选择多种类型的证券和放款,尽量避免将资金集中于某种证券或某种放款。
信用保证原则。要求受信人以相应的有价证券或实物资产作为抵押或者由第三者承诺在受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承担履约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