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需求
1. 货币需求的含义
交易媒介: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能提供多少商品和劳务,就需要有相应数量的货币发挥媒介作用,这是实体经济运行对货币的需求。
价值贮藏: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作为其资产组合的一部分,以实现保值增值,这是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总需求就是对这两类发挥不同职能货币的需求总和。
理解货币需求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四点:
- 主观货币需求和客观货币需求
- 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 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 现金货币需求和存款货币需求
2. 货币需求理论
(1)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性量理论
- 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
- 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有多少金币来实现它。
- 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黄金却留在流通之中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从而一定数量的黄金流通几次,就可以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水平、进入流通领域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比例变化,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则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
马克思的纸币流通规律:
$$ \begin{align*} {货币必要量单位纸币的价值} &= \frac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end{align*} $$(2) 古典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方程式
$$ \begin{align*} {货币数量} \times {货币流通速度} &= {物价水平} \times {交易总量} \\ MV &= PT \end{align*} $$剑桥方程式
$$ \begin{align*} M_d = kPY \end{align*} $$其中 $M_d$ 表示货币需求量,$P$ 表示物价水平,$Y$ 表示总收入,$PY$ 则表示名义总收入,$k$ 是比例系数。
(3)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持有货币的三个动机:
- 交易动机
- 预防动机
- 投机动机
流动性陷阱
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所有人都希望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在这种情况下,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此时,无论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以货币形式储存起来,从而利率不再下跌。
3. 费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函数:
$$ \begin{align*} \frac {M_d} {p} &= f(Y, W, r_m , r_b, r_e, \frac {1} {p} \cdot \frac {dp} {dt}, u) \end{align*} $$- $\frac {M_d} {p}$:财富持有者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
- $Y$:实际恒久性收入,即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
- $W$:非人力财富占个人财富的比率
- $r_m$:货币预期名义收益率
- $r_b$:固定收益证券的利率
- $r_s$:非固定收益证券的利率
- $\frac {1} {p} \cdot \frac {dp} {dt}$:预期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
- $u$:收入以外的影响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
4.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
- 收入:收入是决定我国近年来货币需求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 物价水平:物价水平和交易性货币需求同向变动,与资产性货币需求反向变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物价水平的上升更容易引起货币需求总量的增加。
- 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当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上升时,人们往往愿意减少货币的持有数量。
- 其他因素:信用的发展、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进步、服务质量的优劣、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二、货币供给
1. 货币供给的定义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为一种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货币供给的过程分为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
- 中央银行制造基础货币
-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2. 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划分货币层次主要遵循的标准就是货币的流通性。流通性是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
- 通货: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企业或单位持有的现钞,但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 货币:由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构成。
- 准货币:主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3.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1) 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 政府存款
- 发行债券和票据
- 储备货币
- 国外资产
- 对政府的债权
- 对金融机构的债权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供给的基础,等于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 \begin{align*} {基础货币} &= {商业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 + {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 B &= R + C \end{align*}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收放渠道:
- 国外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
- 对政府债券业务与基础货币
- 对金融机构债券业务与基础货币
- 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
(2) 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与存款货币创造
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款项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派生存款与原始存款相对,指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由商业银行发行贷款等资产业务活动衍生活动而来的存款。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
- 实现部分准备金制度
- 非现金结算的广泛使用
- 市场中始终存着贷款需求
上面的公式可以表示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其中存款准备金来源于原始存款,存款准备金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货币的多倍收缩则正好相反,只不过这里的存款准备金用负数表示。
(3)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货币乘数 $m$ 又称存款派生乘数,即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的比率。货币乘数由如下三种因素决定: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
-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e$
- 现金漏损率 $c$
4. 货币供给模型
$$ \begin{align*} {货币供给量} &= {基础货币} \times {货币乘数} \\ M_S &= Bm \end{align*} $$该模型表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共同作用于货币供给总量,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均呈正相关关系。
三、货币供给均衡
1. 货币供给均衡的含义
货币供求均衡简称货币均衡,它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使社会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价值上的完全相等。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一致,而是货币供给量与适度货币需要量基本一致。
$$ \begin{align*} M_s &= M_d \end{align*} $$2. 货币供给均衡与社会供求均衡
从形式上看,货币均衡是货币领域内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互平衡而导致的一种货币流通状态,但其实质是社会总供求均衡的一种反应。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货币均衡与总供求之间存在联动关系。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仅会通过影响利率、信贷可得性和股票市场价格来影响投资,还对消费和净出口有着重要影响。货币供给的变化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