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唯物辩证法涉及三大世界观: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它告诉我们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联系、发展和矛盾。其中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揭示了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动因。
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世界观:
首先,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统率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其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制约整体,整体制约部分。有时,关键的部分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使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原理
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或者可以说,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发展观
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世界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观: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静止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恩格斯
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世界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
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如果只看到曲折、迂回,而看不到前进、上升,是循环论;如果只看到前进、上升,而看不到曲折、迂回,是直线论。前者容易使人自暴自弃,只会抱怨社会的不公、时运的不济;后者容易使人夜郎自大,看不到风险和挑战从而陷入挫折之中。
——毛泽东
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世界观: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
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荀子《劝学》
辨证否定观
世界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否定的否定
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是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归结起来就是“否定的否定”。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批判了杜林对黑格尔、马克思的歪曲。恩格斯认为,否定的否定这一规律无处不在。下面我们以微积分为例阐述这个道理。
对于变量 $x$,我们取其微分 $\textrm{d}x$,实际上是对变量 $x$ 的否定。虽然 $\textrm{d}x$ 是无穷小量,可以认为它和 $0$ 没什么太大区别,但我们依然可以进行运算。把微分式加以积分,即 $\int \textrm{d}x$,这是否定的否定。虽然我们又得到了原来的变量 $x$,但是却解决了普通的几何学和代数学也许费尽心思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如果曲边梯形的两条腰的方程满足
$$ \begin{align*} y = f_1(x) \ y = f_2(x) \ \end{align*} $$
上底和下底分别为
$$ \begin{align*} x = a \ x = b \ \end{align*} $$
则曲边梯形的面积为
$$ S = | \int_{a}^{b} (f_1(x)-f_2(x)) \textrm{d}x | $$
与庸俗的否定观相比,辩证否定观意味着发展,而绝非简单地在一个二元系统里面非此即彼地相互转化。
在人类社会历史方面的情形也是一样,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正是基于这一世界观从理论上预言了共产主义必将在全世界胜利的历史必然。首先,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土地公有制开始的,这在各文明的原始社会中得以证明。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逐渐取代公有制,这是一次否定。但是,私有制带来的剥削、压迫,反过来又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就必然产生把私有制同样地加以否定并把它重新变为公有制的要求。但是,这一要求并不是建立原始社会平均分配的公有制,而是要建立高级得多、发达得多的占有形式——共产主义。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必然与偶然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第一,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第三,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方法论:
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同时也不要忽略事物发展的偶然性。
矛盾观
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
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
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
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观: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世界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我们要遵从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从特殊性中总结出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解决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这一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要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制造“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企图将中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中国人民进行殖民统治。中国共产党及时改变过去的方针,不再将土地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视为主要矛盾,而是将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视为主要矛盾,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不过,即使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并未因此消失,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仍然存在摩擦。1940年,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同其进行了坚决斗争,提出取消1月17日反动命令、惩治祸首、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实行民主政治等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次要矛盾的解决同样不能忽视的道理。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当前的形势又及时改变了方针,将中国人民同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视为主要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根据当前的客观实际调整政策,着力与解决主要矛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
世界观: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
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